河州味道 临夏美食——临夏酿皮

发布时间:2023-03-23 来源:临夏市美食产业发展中心 浏览次数:

字号:

收藏

我们国家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走遍大江南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美味佳肴。我们临夏的酿皮子,也吸引着八方来客,值得我娓娓道来。

临夏酿皮来源于河州民间,它是一种既营养又健康的好面食,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亦被临夏今天的大小宾馆作为迎接上宾的地方特色风味小吃。它以其独特的河州味道,传统的技艺,在竞争激烈的餐饮业占据一席之地,已成为当地旅游文化食品之一,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临夏酿皮散发的香,已传播很远。客人一到临夏就能嗅到酿皮子的香味,他们都会感叹:“来临夏不吃酿皮子,枉来此地也”。因为,酿皮子的那种香味一点也不收敛,那种味道既混杂着油辣酸麻的家乡味道,又凝聚着刚烈浓重的西北风味。

行走临夏,你会看到在大街小巷的饮食门店上写有“酿皮子”的招牌。进入“酿皮子”门店,迎面看到的酿皮子或是放在蒸笼里、黄灿灿的一摞摞薄片子,亦或是一刀刀切好的油灿灿的面皮、一摞一摞地摆放在铝合金做成的玻璃方框里。桌子上依次还摆放着两排蓝花海碗,里面盛放着油泼辣子、大蒜水、黄芥末和香醋、白盐等调味品。这些调料一般都放在店门口,好像是在诱惑路过的顾客。

顾客一走到店门边,店主就亮着嗓子喊:“里面请,上几碗?”顾客自报碗数后,店主答曰:“好嘞,酿皮子几碗!”店老板便抓一把酿皮子放在盘子里,再放上几片面筋,然后用小勺子依次调上桌上的各种调味,这调的过程,就是各种“味”调进去了。酿皮子一碗,就盛到了客人的面前。顾客可以坐在店内细嚼慢咽,亦可以坐在店外的长凳上。

如果客人一拨一拨涌来的时候,你会看到在门店前持币排队的场景。这个时候,店老板依然保持着对待每一位客人的从容与客气,对桌上的调料一点也不马虎,一如既往地一一精心的调拌。看着一个个客人享受美食后的一脸满足。他便喜心悦目地吆喝“吃好啦,下次再来!”随即又很欢喜地带着长音吆喝接待着下一位客人:“来啦,里面请!”

这样的“酿皮子”门店,一般有店老板和店小二、或者是夫妻二人、或者是父子二人都可以开张经营。店老板负责盛食物、放调料、收银子、迎送客人,店小二则端盘子、擦桌子、收拾碗筷。如此而已、循环往复。

临夏的女性对酿皮子是非常青睐的。走在大街上,常常看见女人手中提着一袋酿皮子、再买点临夏锅盔,亦可当一餐饭食。

城市里经营的酿皮子是这样的。在乡下的庙会上用电动三轮车,放上装有酿皮子的铝合金匣子和调料,当街支起就开口招揽顾客了。这种营生一人就可以经营。

由于好吃产生的好奇,去探访了酿皮子的制作方法。

油泼辣子用烧熟的菜籽油倒在辣椒面煎制搅拌而成,辣而不呛喉,油而不腻,既提味,又开胃。钻鼻呛味的芥末也叫做芥黄是由当年的优等芥子磨成粉的,香醋是由醋与大香、草果、陈皮等佐料煮熟而成的,醇香透鼻。据说以前还加入罂粟壳粉,但现在不可能加了。

看到了那些煮酿皮子的用具,锅碗盆,还有蒸笼,似乎就看到了酿皮子的制作工艺。酿皮子,虽为一种简单实惠的民间小吃,但制作工艺复杂,操作技术性强,在制作时先将面粉搅成团,在盆中将面团多次搓洗,使面粉中的蛋白质与淀粉分离,分离出来的蛋白质叫作“面筋”,之后将面筋和沉淀后的面水分别置于涮锅上用火蒸制,注意火候,精工细,蒸熟之后,切成薄片。

把酿皮子切得宽窄均匀,盛在盘子里,上面盖上几块面筋,拌上紫红的油泼辣子、白的芥末汁、黄的蒜泥,再加上盐、醋,呈在眼前,使人顿生谗涎,刺鼻的芥末和蒜味,形成一股清冽冽的香气,瞬间溢满整个屋子。那香气,像初夏的阳光,有着暖人的喜气。看起来色美味香,吃起来柔筋耐嚼,质地柔韧,嗅起来,香、辣、咸、酸、鲜五味俱全,清爽适口,别具风味。特别是盛夏酷暑,一盘酿皮子下肚,筋柔爽口,全身清凉,暑气顿消,吃了还想吃,甚至是吃完后,走在街上,全身都香飘四溢,路人就感觉此人刚刚吃了酿皮子。这就是我们临夏酿皮子的特点。

在临夏的街道上,酿皮子一年四季都在出售,不管是马、王、沙、蒋家,都一味地悬挂着老字号的招牌,店老大亦是一勺子一碗地“调”着酿皮子,四方食客熙熙攘攘,食客们品评着其中的味道差异和口感的区别。味道都是有差别的。但都会感到胃的滋润和心的舒爽。如同秦岭山里的甘泉流淌进关中平原的田野,那种滋味,只能说爽,很爽。

家乡的酿皮子,承载着家乡的淳朴与简单,也承载着家人的关怀与温暖。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带给我的更是那千千万万的回忆、回味、那绵绵不断的遐想。

舌尖上的临夏,少不了一盘地地道道的临夏酿皮子。让我们乘着春色喜人,和家人们一起来品尝临夏酿皮子!

只是感到非常惋惜的是:临夏酿皮子源于什么时候,不得而知。

我用眼睛或胃口在感觉,哪一家才是最初的第一家酿皮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