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市人民法院
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
2024年以来,临夏市人民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市关于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政府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着力加强政治建设、聚焦主责主业、深化诉源治理、开展法治宣传,推动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项事业在法治轨道上健康发展。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坚持党的领导,政治建设取得新进展。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通过党组专题学、支部引领学、研讨交流学、干警自主学等“四学”模式,推动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习教育全覆盖。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13次,研讨交流6次,政治理论大学习18次,班子成员带头讲党课4次,教育引导全体干警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绝对领导作为法院工作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及省委实施细则,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主动向党委和上级法院请示报告重点工作、重要事项、重大案件29次,确保市委部署要求不折不扣落实到位。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阵地管理、防范舆情风险,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二)聚焦中心任务,服务大局取得新成效。一是依法惩治刑事犯罪,护航平安临夏市建设。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持续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扎实开展主动创稳主动创安行动,严厉打击抢劫、盗窃、故意伤害等严重暴力犯罪。受理各类刑事案件309件,审结273件,结案率88.3%。共判处罪犯324人,其中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29人。二是妥善调处民事纠纷,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法保障民事权利,妥善化解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领域矛盾纠纷,共受理各类民商事案件5159件,审结4665件,结案率90.4%,调解、撤诉2659件,调撤率57%。其中审结买卖合同、房地产、建筑施工等合同、准合同纠纷案件2692件,审结各类金融借款、民间借贷案件981件,审结劳务合同纠纷案件580件,依法妥善处理婚姻家庭纠纷735件。三是有效化解行政争议,助推法治政府建设。坚持监督支持依法行政与保障公民权利并重,努力做政府和行政相对人矛盾纠纷实质化解的桥梁和纽带。受理行政案件209件,审结183件,结案率87.6%。依法公正审查行政机关申请强制执行的非诉行政案件15件,其中裁定准许强制执行9件,有力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加大涉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社会保障等案件调解力度,促进双方和解、撤诉,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46件。四是强力破解执行难题,高效兑现胜诉权益。持续开展执行攻坚,共受理各类执行案件2054件,审结1999件,执结率97.3%,执行到位金额3.45亿元。对43名被执行人采取司法拘留措施,用法律“铁拳”打出强制执行的气势和声威。
(三)坚持“如我在诉”,为民惠民有了新举措。一是坚持司法便民利民,不断改进诉讼服务。将智慧法院建设延伸至“掌上”“云端”,全面优化“线上+线下”综合便民服务。实现网上立案、跨域立案、在线缴费、远程开庭等诉讼服务全链条在线办理,提供导诉服务、登记立案、多元化解等“一站通办、一次通办”的高质量诉讼服务,确保走进一扇门、事务一站清。受理跨域立案、网上立案申请239件,审核通过76件,网上立案率为31.8%。积极推行电子送达,有效破解送达难题,电子送达率达到了87%。以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为契机,开展巡回法庭12场,打通了司法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二是延伸司法服务触角,关心爱护特殊群体。用心守护未成年人成长,贯彻少年审判的教育、感化、挽救方针,落实轻罪犯罪记录封存、回访帮教等制度,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审结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17件。邀请临夏市妇联干部走进法院,开展“保护妇女儿童权益专题开放日”活动,不断织密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网”,为促进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贡献司法力量。三是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源头化解矛盾纠纷。主动融入党委领导的社会治理体系,依托诉讼服务中心、诉前调解中心两个阵地,以提升窗口服务能力、诉前调解能力、信访化解能力为目标,着力实现调解资源“引进来”、司法职能“走出去”、分调裁审“加速度”、综合治理“联动化”四个维度推动纠纷化解效能不断提升。选聘6名特邀调解员进驻法院,选派2名法官助理入驻综治中心,诉讼服务中心组建11个调解团队,年内特邀调解员调解各类案件362件;综治中心化解矛盾纠纷536件,化解率27.6%;诉前调解中心受理案件1342件,诉前调解927件,诉前调解率69.1%。
(四)厚植法治思维,普法宣传有了新亮点。一是立足释法明理,夯实普法基础。坚持“旁听+见证”提高普法效果,邀请人大代表旁听庭审、视察工作、参与调解、见证执行等24人次,开展“法院开放日”活动2场。常态化开展巡回审判,将法庭设置到田间地头、农家小院,用“接地气”的语言妥善审理赡养、离婚、邻里关系等易发多发纠纷,切实把司法的过程变成普法的过程。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引导、规范、预防与教育功能,在微信公众号开辟《临法课堂》栏目,常态化发布涉民生相关案例62篇,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引领价值导向。二是创新方式方法,丰富普法手段。打造“两微一网”多端共建、新媒体和法院自媒体相互配合的宣传格局,发布各类稿件80篇,微信公众号推送消息300余条,“陇原风暴2024”直击执行现场活动中,并通过公众号、抖音平台直播,694.91万名网友在线观看、见证执行。送法进企优化营商环境,带领资深法官“组团”深入企业走访调研49次,有针对性提供法律咨询,宣讲党委政府惠企政策,了解企业司法需求,提供精准司法服务,助力企业健康发展。三是突出重点亮点,增强普法实效。延伸职能强化青少年保护,选聘11名优秀干警担任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开展“送法进校园”“开学第一堂课”等活动23余次。抓住重要节点扩大普法受众面,利用3.15、6.26、12.4等普法节点,深入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有组织犯罪法》《民族团结法》《防范电信诈骗》等法治宣传8场次,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接受群众现场法律咨询45余人次。精心组织“12·4宪法宣传周”活动,发布各类普法宣传稿件12篇。
二、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计划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诉源治理”的衔接能力有待提升。有的案件调解难度较大,调解人员培训学习有待加强,工作经费保障有待增加;二是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有待完善。行政调解、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司法调解、律师调解等各类解纷主体相互之间的支持配合不足,未能形成有效合力,矛盾纠纷向法院集中的形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三是司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随着新类型疑难复杂案件不断增多,对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深入研究,法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下一步,将着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政治建设与提升司法公信深度融合。切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牢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学习成果切实转化为推动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的强大动力。
(二)坚持服务大局与发挥审判职能深度融合。自觉把法院工作置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来定位、谋划和推进,树牢“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的理念,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严惩侵害未成年人各类犯罪,依法稳妥化解房地产、金融领域风险,坚决维护大局和谐稳定。畅通企业司法需求供给渠道,高效办理涉企纠纷,助力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服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三)坚持司法为民与提升司法效率深度融合。树牢“如我在诉”和“抓前端、治未病”的工作理念,做实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三调联动”,做优以案说法、数助决策、司法建议“三大载体”,促进诉源、案源、访源“三源共治”,切实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紧盯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妥善审理就业、医疗、住房和敏感词,请谨慎使用。权益等涉民生案件,全力攻克执行难题,更加注重纠纷又好又快化解,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四)坚持普法宣传与提升法治意识深度融合。发挥好法治宣传栏、户外电子屏、法治文化长廊等传统型基础阵地作用,营造浓厚法治重陶教化氛围。加大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宣传法律法规工作力度。注重群众法律需求,探索实施“菜单式普法”,提升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创新法治宣传活动形式,拓宽法律宣讲范围,开展丰富多样的送法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活动,提高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