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发布时间:2022-06-07 来源:临夏市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号:

收藏

【基本情况】临夏市位于甘肃省中部,省会兰州市西南,距兰州公路里程117公里,测绘直线距离72公里。地处北纬35°31′~35°39′,东经103°06′~103°16′之间。地势以0.8%的纵坡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海拔1917米,最大高差398.3米。2020年,年均降水量617.8毫米,蒸发量983.1毫米。全年无霜期174天,年日照时数1989.6小时,属中温带气候区,内陆性气候特征显著,四季分明。市区北、西、南被临夏县环抱,东与东乡县隔河相邻,形成北塬坡、南龙山、路盘山、凤凰山诸峰耸峙合围的黄土高原带状河谷阶地,地势平坦,大夏河(古称漓水)穿境而过,牛津河、红水河在市区汇入大夏河后注入黄河刘家峡水库。为临夏回族自治州州政府驻地,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临夏历史悠久,古称枹罕、河州,古城曾誉"河湟雄镇"。临夏市地处自治州的中心地带,自古为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冲和历代州郡县建置治所。据市境内陆续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陶器证明,早在五千多年前这里已有先民生息繁衍。秦以前市境为羌人所居,秦灭罕幵侯建县,为此地建县之始。西汉置枹罕县隶陇西郡。东晋时期,前凉张骏分治河州,辖枹罕。前秦取枹罕,州治自移驻枹罕。公元412年,西秦乞伏炽盘自谭郊迁枹罕建都历19年。公元317年至430年的百多年中,前后南北凉、前后赵、前后西秦、夏等十国曾先后攻占枹罕,政权数度更迭,建置几经兴废。从北魏、西魏、北周到隋朝,枹罕均为河州、兴晋或枹罕郡治所。唐、宋、金易名安乡郡(或称河州),治所多设于枹罕,分属唐陇右道,宋熙河路,金临洮路。期间唐宝应元年至宋熙宁六年,市境基本被吐蕃管辖达300多年。元置河州路,设吐蕃等处宣慰司于河州,明置河州卫、府,隶临洮府,曾移西安行都卫于河州,市境属之。清因明制,后隶兰州府。民国2年,改河州为导河县,治所在今市区,民国18年1月易名临夏县,临夏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县城。1949年8月22日临夏县解放,始设临夏市(镇级),隶临夏县。1950年3月从临夏县析出建县级市,此后,又与临夏县、永靖县曾并而又析,几度废立至1983年8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临夏市建制。解放后,临夏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均驻临夏市。

临夏市为历代治所,东西要冲,军事地位十分重要,旧志谓关西屏蔽,陇右重镇,每有战事,在所必争。西汉开拓河湟,多次与羌人、匈奴作战,迫羌西迁。东汉时对羌人的镇压更甚,烽火连绵不断。东汉末,曹操遣夏侯渊讨平割据枹罕30余年的宋建。三国时蜀汉魏延、姜维出祁山、过枹罕,攻狄道,扰魏关陇。十六国时期,汉、匈奴、羌、吐谷浑、鲜卑族政权曾以枹罕为古战场进行过百多年的河州争夺战。5世纪中叶,河州入北魏辖地。唐代,唐王朝和吐蕃交替占领河州。北宋时,王韶率兵击降吐蕃首领木征袭取河州。南宋时金宋数战河州城下,终被金克。蒙古汗国成吉思汗率军渡河,攻破河州。明初,邓愈取河州,吐蕃宣慰使姬锁南普降明。洪武十年(1377),为固防务,扩筑南城(明城),州西南设24关,屯兵万人防吐蕃。明末闯王李自成部与明军鏖战于河州西川,不数年,义军部将田见秀、贺锦攻占河州城。清代,统治者更变本加厉的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迫使河州回族、东乡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发起4次反清斗争,三破州城。其中清顺治五年(1648)洮回闯塌天响应米剌印、丁国栋甘州起义克州城,八坊王尕咀、祁伊玛木聚众响应,组织100多人的马队转战陇南。乾隆四十六年(1781)苏四十三起兵反清,攻占州城,同治三年(1864)马占鳌率众反清,攻州占城。光绪二十一年(1895),马永琳、闵伏英举事围城数月,重创清军。民国时,军阀纷争,国民军督甘期间,横征暴敛,民怨沸腾。民国17年,马仲英发起波及西北数省的反抗国民军的斗争,三围导河县城与国民军鏖战城下,八坊曾被国民军付之一炬,毁于一旦。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一兵团王震司令员率部渡过洮河,挺进临夏,8月22日,临夏城和平解放,迎来了全市各族人民的新生。

临夏市各族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特别是在近代历史上,为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反对清政府和国民党反动统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鸦片战争中,任浙江金华府协副将邑人朱贵,亲率甘军,在浙江慈溪城大宝山之役中,与侵华英军浴血奋战,血洒疆场,在中国人民反侵略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马福禄步骑八营中的市籍子弟,随军入援京师,在廊坊、正阳门保卫战中,浴血奋战,谱写了又一光辉篇章。临夏市各族人民长期的反清斗争,虽以不同结局而失败,但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在国民党反动军阀的统治时期,各族人民又以不同的方式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27年,市籍共产党员胡廷珍受党的派遣,回临夏组建了中共导河特别支部,是中共在甘肃最早的三个支部之一。特支组织青年社,编印旬刊《工农之声》,传播马列主义,宣传革命真理,并组织悼念李大钊烈士游行活动。次年导河特支即遭国民党反动当局的破坏,但播下的革命火种没有熄灭。抗战时期,地处大后方的临夏各族民众、爱国师生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组织抗战团体,开展募捐活动一演出抗日剧目,动员市民抵制日货,并有一百多名青年志愿参加青年军,表现了临夏各族人民高尚的爱国热忱和民族气节。1949年临夏籍共产党员在兰州相继组建了旅兰两个支部,并组建临夏城内支部,中共党的地下组织在白色恐怖下,鼓动各族群众开展反对国民党地方军阀抓兵派款的抗暴斗争,组织民众迎接临夏解放,做出积极贡献。

流通活跃是临夏市的一大产业优势,为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要冲,历史地形成商贸及货物集散地的"旱码头",为陇右著名商埠之一而闻名陇上。西羌等古代民族和汉族杂居时期,已有互换劳动产品的原始贸易,汉唐时期,驼铃声声,商旅不断。宋代出现了官营的茶马互市。明初即辟河州为陕甘4处茶马司之一。尤其是元明以来,随着大批的西域、波斯的穆斯林商贾移居临夏,和汉族在经济上往来,并逐渐打开了青藏、新疆和中原的贸易通道,经过长期的文化交流和频繁的商贸往来,形成了临夏市民善于经商的特点,回族尤为擅长。